王军: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时间:2018-05-24    作者:     阅读:

王军硕士、博士就读期间专业综合排名第一,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CSSCI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各一项,主持中央高校基金博士科研项目一项。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和荣誉。

(以下为王军的自述)

博士临近毕业,回头来看,我从懂事以来几乎都在求学。

做科研,起步于硕士阶段。在研一、二年级,每个月平均大概会读5本书以上。那两年间,除了上课,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图书馆看书上。书目多为专业课经典名著,做读书笔记,写一些思考。至今我仍然觉得,那两年的努力读书,对以后科研写作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培养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用专业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博士学习阶段,我的导师对我鼓励有加,让我对科研充满信心。与她的师生情谊也是我求学阶段最宝贵的财富,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士研究生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说长是因为这三年是我在求学阶段最辛苦最投入的时间,说短是因为就论文写作和发表来说,论文发表周期一般很长,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发表这些论文,是因为我在最初进入学校学习时就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未来走向教学科研工作,而且我对此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浓厚兴趣。入学伊始,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就开始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并从文献阅读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获得论文的写作灵感。一篇论文的写成,往往要用数倍的时间,在心中筹谋勾画,直到框架已成、雏形初现,扎进去一气呵成。无形的过程远远超过有形,这种长达数月的反复琢磨,往往让人特别疲惫。很多时候,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一句话也不想说,可那些论文数据还非要往梦里钻,挡都挡不住。但是在看到最终的成果之后,还是会激动倍加。

人文社会科学更为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需要不断的感知这个社会,参加大量的社会调查实践。在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参加了数次农村调研项目。两个暑假,分别到四川广元和巴中进行实地调研,每个地方都在城郊和农村地区分别选取两个改革试点进行入户调查。这些贫困山区农村调查操作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一是调查时间,多在七八月份,酷暑难耐,而且有的农村调查还要深入到偏远山区,路程遥远颠簸。二是入户问卷调查一般会面临语言交流困难和一定程度的拒访。但是,参加这样的调查,不仅有效提升了沟通等各方面个人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我对很多老问题产生了新的见解,亦从实践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发现了新的研究视点,无论是对论文和课题的写作都极其重要。一个显著的体现,就是利用广元调研的成果,发表了两篇CSSCI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是了解相关研究最新动态和学术前沿的难得机会。我每年会参加几场全国性学术会议,比如专业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政治经济学年会等。参加学术会议,能够接触特定领域内的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接触这个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内容,丰富视野;另外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亟待研究的前沿问题。这对于自己想要进行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科研灵感。

在西财的读博3年,是我20多年求学生涯中获得最快成长的一个时期,我的导师李萍教授对我来说毋庸置疑是最为重要的贵人了。在刚进入学校的那段时间,我通过写论文和李老师交流频繁,老师对我也关照有加。我在科研和工作方面的许多困惑,都是导师及时给我提供最为恰当且有益的建议,指导我对未来的一些设想。李老师可以说是除了我的家人之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每每想到李老师在深夜里逐字逐句为我修改论文,在电话那头一点点对我进行教诲与点拨,都让我感激涕零!因为导师对学生的科研会产生极大影响,绝大部分博士生导师的水平都很高,经历了时间的长期积淀,更能把握到学科的前沿,在导师的帮助与指导下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和导师处理好关系,无外乎两点:一是对导师足够的尊重;二是努力学习,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

一言蔽之,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好的成果,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最新信息